www.6677365.com
  首    页 时政要闻 政协简介 规章制度 组织机构 政协会议 视察调研 社情民意 重要提案选登 专门委员会工作 委员风采
  法规文件 热点专题 党派团体 市县政协 理论研究 文史资料 机关建设 图片动态 各地政协新闻 政协工作动态 书画摄影
今天是: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提案工作
 
我区中小学(幼儿园)创新素养教育工作专题协商会议发言集萃
www.6677365.com www.nxzxb.gov.cn     2018-05-28  字体: [][ ][ ] 
 

  创新发展离不开国民创新素养的养成,而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创新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

  2015年,我区在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创新素养教育试点。2017年试点扩大到全区所有市、县(区)649所中小学、幼儿园。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主席崔波《关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创新素养教育的提案》,被选定为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重点提案。

  为推动该项工作纵深发展,自治区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我区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调研。5月24日,自治区政协又组织召开了我区中小学(幼儿园)创新素养教育工作专题协商会议。会上,调研组成员及部分学校负责人围绕会议主题,就教学观念、评价体系、课程体系、办学理念创新等进行了交流探讨……

  

    坚定不移推进素养教育全面实施

  自治区教育厅厅长 李秋玲

  创新素养教育不仅是对现有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的改革与变革,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国家战略,更是儿童个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然需求。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应该是教育本来的使命,是教育本来的样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创新活力,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要义,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2015年,崔波主席(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提出了“创新素养教育实验试点”要求,郭虎副主席(时任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全力推进,从2015年启动实施创新素养教育实验试点以来,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从当年的16所发展到现在的649所,由3个地区发展到覆盖全区所有市、县(区)。

  下一步自治区教育厅将积极有效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素养教育的全面实施。通过会议、培训、报告、竞赛、研讨交流等形式,转变校长、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创新素养教育的信心。

  二是持之以恒抓好实验试点示范区、示范校的示范引领。破解工作中的难题,系统设计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文化建设-家校共育等要素,力求在创新素养教育的各个环节一项一项实现新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创新方式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在全区高校师范类专业开设创新素养教育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与创新素养教育相匹配的教师队伍。把培养创新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纳入我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加以落实。

  四是完善体系增强对创新素养教育研究和阐释。形成一套创新素养人才培养的思想体系,完善全员、全学科、全过程实施好创新素养教育的制度体系,构建一套全新的评价标准,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家队伍。

  五是加大投入保障创新素养教育工作。尤其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教育等手段,推动创新素养教育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对接。

  六是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创新素养教育的合力。积极争取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为创新素养教育服务,推动创新素养教育取得新成效。

  

    基于“学科”推进创新素养教育

  自治区政协委员、银川市教育工委书记、局长 王亚斌

  创新素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而言,创新素养一方面需要保护,另一方面也是可教、可学的。换言之,无论是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培养和落实,都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来实现,即通过“学科”教育来实现的。整个学校课程体系是由基础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类课程占比为85%,拓展类课程占比为15%。因此执行好国家课程,是推进创新素养教育最根本的途径。

  创新素养教育,不是游离于国家课程之外的教育,也不是综合实践活动才有的教育,更不是脱离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教育,它应该是全方位的、开放的;实践的、潜移默化的。那么,实施创新素养教育,就要在每一个学科上、在每一个课堂上、在每一项活动中都应渗透和凸显创新素养教育,方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由于学科不同,各学科凝练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有差异,最少的3个,最多的有6个,但创新素养是贯穿始终且在每个学科都有的素养,是通过整体发挥作用的,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它。可见对学生素养培育的达成必须仰仗于知识教学这个不可或缺的手段载体,只有乘上异彩纷呈的以创新素养为导向的各学科知识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达成的理想彼岸。

  另外,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将呈现体验、开放、融合、数据、连接、服务、创新、引领、变革、智慧十大特征。每个人既是教育信息化2.0的价值的享受者,又要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为此建议将自治区正在启动的“互联网+教育”2.0计划融入到创新素养教育当中,或者是将创新素养教育融入到“互联网+教育”2.0计划中。

 

  以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 带动学生创新素养提升

  自治区政协委员、银川市实验小学校长 遇 旻

  创新素养教育是依据社会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学习实践活动。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创新型教师团队,即“有创新型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素养的学生”。

  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应增强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只有当教师具有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时,其才有可能在日常教育中,通过师生间教学互动、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将教师的专业知识、人生经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更有目的、更自觉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创新人格,在各项学习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

  其次,人的创造能力是建立在具备厚实知识结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培养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教师,创新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培养具备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已进入2.0时代,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还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要培养具备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教师,善于利用大数据获取、储存、分析、处理、转化和传播信息,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以此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

  此外,应培养善于创新性评价的教师,科学的考试不仅不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激情。应培养教师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检测,把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把笔试、口试、操作性考试等多种考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

  最后,应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树立,坚持“做教师的教师,教会教师工作”的团队管理理念,形成“主动承担、落到实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教师团队行为文化,赋予教师一种正确的人生理念,过硬的工作能力,快乐的生活情趣,进而体现人生价值。

  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以身立教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在中小学(幼儿园)实施创新素养教育,必须把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放在首位,善于吸收、善于转化、善于创新,以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带动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

 

  以“综合素养评价”促进创新素养教育

  自治区政协委员、银川一中教导处副主任 韩玉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素养的养成需要家、校、生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考试和评价”是推动创新素养落地重要的杠杆。这几年,国家虽然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上扩大了入学率,在考核内容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依然动摇不了“中考”和“高考”作为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地位。所以,这一定是一场从上而下的变革,只有高校改变招生机制,高中改变考试、评价的内容,才能让创新素养落地生根。

  以时空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在纵向上应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人的一生,在横向上应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中小学应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亲友讲授有关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观念协调一致。

  那么,综合素质的评价如何操作和实施呢?

  首先,确定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评价依据,主要内容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力和创新素养,并使跨学科能力的综合评价成为可能。

  其次,强调对于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学业质量标准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框架来构建的,未来评价的形态并不仅仅是考试,还要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来体现。这就需要建设适宜创新教育生存发展的软环境 ,即创新教育开展的方式、渠道或途径。虽然,创新素质是与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但并不意味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越多越好,尤其是中小学。因为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里,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着重促进“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的形成,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在效率上下功夫,避免舍本逐末的做法。还要建设心理环境,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真诚、共融的良好氛围。这种心理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结合宁夏中小学(幼儿园)创新素养教育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区内外做各种调查研究,精心打造出一本接地气的、高质量的、能真正为高校招生提供参考、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素养、能对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及学校管理提供指导价值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作为评价学生创新素养教育的成效的参照。

 

  课堂是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主阵地

  自治区政协委员、吴忠市利通区第一小学校长 杨永宏

  吴忠市利通一小采用将创新素养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课堂教学、课程设置、科技创新、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实施方略。

  学校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全面推进“541”课堂教学改革,将创新素养教育要求融入其中,落实到各个学科的各个教学环节,在广泛的情境中渗透创新素养教育。构建探究性课堂教学框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参照各科研究框架,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导向,以高效为准绳,以灵活为灵魂,最终达到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课堂氛围民主,教学效果明显的目的。建立“541”自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通过建立二级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引导教师关注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学习的状态及学习兴趣,从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学习思辨、善于合作、主动交流和乐于分享;关注学生学习行为,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培养其自信、勇敢、开放、包容的品质,检验学生学习获得,衡量学生创新素养、合作素养、情感素养、信息素养和个性素养的培育实效,从而真正起到了评价的导向作用。

  同时,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引导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情境式、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依托校际间联片教研活动、校本教研、组本教研等活动,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科教学的渗透启发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求所有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以学习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思维广度的拓展,鼓励教师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行业、场景、现象、人物、事物,设置生活实际情况,提出有关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从“教中学”转向“做中学”“学中做”。

  一年来,通过创新素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及积极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541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习的能力与兴趣、个性的包容与开放日益凸显。教师也在不断进步与提升,参加“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20余名教师获得部级优课;办学效益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通过实践,创新素养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紧密结合,决不能另搞一套标准。要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拓展类课程为拓展,以社会实践基地为延伸,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建议进一步强化对学校的专业指导,加大创新素养相关理论指导的力度,成立专业专家咨询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校长及相关教师的培训,加强三级培训的力度,切实提高试点学校校长和教师开展创新素养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将学校开展创新素养工作的成效纳入综合考核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试点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评价工作的指导,使学校对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创新素养培育

  自治区教育厅教学研究室主任 岳维鹏(特邀专家)

  创新素养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落脚点在哪呢?应该是在课堂。只有课堂真实的、普遍的、深刻的发生变化,才能实现创新素养培养。课堂的变化,表象看是器物层面诸如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的变化,本质看则是行为层面诸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不是一种孤立的发生,它是教学方式率先发生变化的伴生物。因此,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是创新素养培养深度发生的关键。

  教学方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就符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了呢?创新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指的是思维、行为方式明显区别于常规思维或常见路径,能在复杂环境中改进或创生。基于此,教学方式方法必须以学生参与并获得真实体验为操作前提,以学生思考探索发现为基本方式,以学生能够用专业方式解决真实情境、复杂情境下的生活生产科技问题为价值取向。

  首先是问题教学法,教师将教材不是以知识点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由问题开启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素养。教师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形成问题链,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探索活动。

  其次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其灵魂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学生亲身活动,如观察、调查、访谈、试验、设计、制作、评估等方式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形成作品。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发现“知识”、习得“方法”与形成“态度”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最后是跨学科学习,目前,教学的基本样态为以学科为体系来编定课程。而生活中的每一个真实问题都不是单一学科的问题。以学科来描述知识和教授知识,存在着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脱节的天然缺憾。跨学科学习,跨文化理解,多文本阅读,目的是建立正确的知识应用观,促进学生学习综合化,打通静态的知识与动态的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可应用的整体。

  能够促进学生充分思考、积极思维、产生思想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教研部门一定要尊重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创新,多发现典型案例、精品课例,做好成果提炼和应用推广,为宁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做出应有的努力。

 

  创新教师培养体系推动创新素养教育可持续发展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张 玲(特邀专家)

  创新素养教育不仅要从娃娃抓起,更要重视教师的教育,因为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会对学生的素养产生直接影响。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创新素养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动力源。因此,我们需要一支具有创新素养的教师队伍,应将尽快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教师加入行动计划。

  建议自治区尽早出台《宁夏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建立教育行政主导、师范生培养院校为主体,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中小学、幼儿园为基地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首先,构建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师范生培养体系,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同时建立省、市、县、校四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发挥本土教育专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支持、服务水平。

  其次,启动创新素养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师范院校和示范区,并建设成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作为师范生实习、教师跟岗研修、校本研训组织、开展教研教改的场所和阵地。同时建设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以改善目前师范生培养院校和地方教育局在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方面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推动教育局和师范生培养院校协同推进教师教育工作;建立师范生培养院校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互聘、协同教研、协同课程开发、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等共同发展机制。

  最后,在高校开设创新素养教育相关专业建设,保障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校本课程和活动所需专业人才。建议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可先期开设创新素养教育方向和跨学科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促进宁夏创新素养教育发展。宁夏大学应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优势,应担负起创新素养教育的责任,深入开展教师教育与研究。

 

  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马贵俊(特邀专家)

  对学校教育而言,无论是教育思想的变革,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最终都要通过课程改革具体实现和落实。创新素养是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三个方面统称,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创新素养教育,必须通过具体课程的实施,激活学生发展与创新追求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基于发展指向性领域的个性化知识构成,培育学生以批判性与深刻性、跳跃性与缜密性为重要特征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以钻研与痴迷、坚忍性为主要特征的创新人格。

  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才能有效发挥不同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课程管理角度分类,学校课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对于学校来讲,这三类课程都要在学校一一落实,学校课程开发一方面是指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另一方面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开齐开全国家课程”是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底线要求。国家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的比重大约占80%,其重要位置不可小觑。

  学校课程从功能方面可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主,我国幅员辽阔,仅凭国家课程不足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展性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完善,而探究性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作用显著。因此,学校要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全面认识课程的教育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游学课程等方面多下功夫,有利于全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要注意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办学风气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校园中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状态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情,很大程度取决于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决定了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在学校课程体系建构中应该维护的方面。

 

  如何把握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养教育的大目标和小行动

  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校长 马恒燕(特邀专家)

  2016年国家出台了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18个基本要点,其中一大素养就是“实践创新”,中国教育最大的短板是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够,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所以实践创新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是智商,要有聪明的脑,合作能力是情商,要有温暖的心。而宁夏提出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都是创新素养中的内涵之一。培养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培养什么样的创新素养,什么样的关键能力,认识它们的关系,才能为学生创新素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创新素养教育是在学校统筹下,促进学生发展的全方位系统工程,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抓到一样是一样。所以,建议各学校要从统筹管理高度做好顶层设计。以二十一小为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教育工作室。工作室以“核心素养培基,生活启迪创意,科技对接未来”为工作目标,领导成立“学校课程研发工作室、考试测评工作室、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室”等十一个工作室,协同制定学校创新素养教育顶层方案,做到分工明确,全面推进。在先期理论研究论证基础上,再由各工作室带领全体教师从上到下逐级培训,更新教师理念、调动教师全员参与。这样的做法使老师们理解创新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创新素养教育的工作内容,创新素养教育实践的方法策略,保障了创新素养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课程是离学生最近的地方,重构课程形态、改变课程设置,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效整合,成为实施创新素养教育最肥沃的土壤。建议各学校应注意把握课程之间配置与融合。国家课程是教学基础和主流,不应少于课时量的80%。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虽精彩纷呈,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指向性更鲜明,但不应超过20%,“小菜可口,却非主食”,在课程设置中不应喧宾夺主。

  日常教学活动是创新素养培养的最大阵地,真正的变革应发生在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这是创新素养教育落实的主攻方向。二十一小经过实践研究,探索出以培养创新思维为导向的“四问”教学法,引导学生向自己、向课堂、向教材发问并引出思考:“我知道了什么”引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我想知道什么”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我学会了什么”点燃学生“我会学”的思维火花和“我能行”的自信心、成就感;“我还想知道什么”激活学生“再创造”的热情。在全科教学中,学生将这四个问题贯穿始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由问题产生引发思考,由思考引发过程,由过程引发结果,由结果引发再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是思维训练、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发现、创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多样化的德育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格和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建议把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基因、感恩教育等内容与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并借助大数据平台构建立体、多元、即时、家校合力的学生素养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学业评价和素养评价融合起来,更有效地为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行动要落实,比如,应加大教师和家长的培训,尤其是对创新素养教育的认识以及做法方面要加大力度。应从教学细节中渗透创新素养教育,如教学目标中要补充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养目标,具体的哪些教学方法能落实、哪些创新素养目标能落实等,让全科教学置身于创新素养教育的大环境中,真正落实创新素养教育。

 

  对发展学生创新素养的认识与实践

  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校长 王力争(特邀专家)

  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2016年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首期招生,一天,有父子俩来到我的办公室,父亲要求我看看他的儿子是否符合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初中的入学标准?我随机出了一道数学题“比较2/3和3/5的大小?”孩子非常顺利地给出了答案:“先通分,变成10/15和9/15,显然2/3大于3/5。”孩子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我接着问:“你怎么想到要通分呢?”孩子一下子就懵住了,半晌不做声,我猜这孩子可能在想:“为什么通分?不为什么,老师就是这么教的。”看他答不上来,我就给他讲:“要比较的两个分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因而比较复杂,但是通分之后分母相同分子不同,把两方面的不同转化成只有一方面的不同,问题得以简化,这就是数学中常用的化归思想。”孩子点头称是。这时我又抛出新的问题:“你已经学会了化归思想,那么还是这道题,不通分,用化归思想,还有没有别的解法?”孩子想了几分钟,在我的提示下,试探着说:“我可不可以不通分母,而是把分子化成相同的?”“太棒了!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在掌握了化归思想后,竟然创造出别人都没有想到的新方法!”我赶紧鼓励孩子,孩子也非常兴奋。随后,我又给孩子补充了比较两数大小的其它方法,孩子听得津津有味。

  事后我在想,这个孩子的数学老师教给了孩子解题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大量的训练让孩子见到同类题目能够迅速解答,好不好呢?是好的,但却是不够的。是否挖掘解法背后的数学思想?是否养成解题后回顾反思的习惯?培养出的学生是有天壤之别的。一个只能学会记忆和模仿,逐渐消磨了学习的兴趣;一个却学会了独立思考,激发了钻研的欲望。久而久之,两者的“创新素养”“核心素养”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是老师们不会做吗?还是老师们不愿做?都不是。是在长期功利化的应试环境下,形成了错误的思维定式,一天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去改变,甚至无暇思考是否符合教育的本意!而当教师都没有质疑意识,都没有“创新素养”,又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呢?

  简单的教学内容中蕴藏着创新的种子,关键是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由此想到课程改革,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开设了哪些课程上,实际上,课程包括“课”和“程”两部分,“课”是内容,是教什么的问题;“程”是教的过程和方法,是怎么教的问题。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中,要把关注点从“课”转移到“程”上来,把教什么转移到利用现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上来。

  在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我们多管齐下,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素养”培养的生态系统。比如营造“在这里说话无需防备”的宽松氛围;树立“一切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的核心理念;已初见成效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课始5分钟展示”“合作学习”“翻转课堂”为代表的自主学习模式;每月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天一小时活动课的综合课程;师生共同参与的“上游启智大讲堂”给学生提供的展示平台;对话教学理念下以“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为目的的结构化教学改革,等等。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而它们汇聚起来,就会形成有利于“创新素养”培养的教育生态。

  我们没有寄希望于几次教育活动就能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而是努力从总的教育生态着手,一旦所企盼的素质教育的生态得以形成,则“创新素养”也会水到渠成;反之,“创新素养”的教育也会促进素质教育生态的形成。凡事都可能“名实不符”,教育也一样,常常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办教育的本来目的是什么?从本源处思考,回归了教育本来的样子,创新素养、核心素养、素质教育都会如愿得至。

 

  课程建设是实施创新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

  吴忠市朝阳小学校长 路 云(学校代表)

  实施创新素养教育的六要素是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创新教育实施载体、创新教育队伍建设、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创新教育文化建设。我重点就创新素养教育课程建设谈谈想法。

  我的看法是国家基础性课程夯基础,拓展性课程拓视野,社会实践性课程提能力。

  基础性课程开发建设需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面向全部学科,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成为个别学科的独角戏,要成为全学科的集体舞;不能成为个别学生的展示和演示,要成为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二是坚持课堂中创生。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建议以学校实际,立足课堂找准创新素养教育的落实形式加以实施,全面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努力构建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想、敢表达、敢探索。引导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提炼总结“质疑课堂”的策略,在长期质疑问题中逐渐培养创新素养。三是坚持教材中挖掘开发创新素养培养点。建议引导学校组织教师依据创新素养培养目标,对照国家基础课程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挖掘教材中创新素养教育训练点,对教材进行分析,梳理各学科中创新素养培养点,以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落实创新教育的知识目标体系,并通过定期组织交流,相互借鉴,逐步共建、共享资源,为全面实施创新素养教育铺平道路。

  拓展性课程要做到“两结合两高两强”,即:结合学科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内容设计高于基础性课程,项目选择要有高度;综合性要强,实践性要强。一方面要考虑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综合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创新素养教育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有层次递进的有高度的课程设计。

  社会实践性课程关键词是社会和实践,是需要到社会中,将学校通过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所学知识到社会中实践提升综合能力。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设计课程,形成合力。实际上,现在开设的社会实践性课程有以下几种:植树、社区劳动、社会志愿者、参观科技馆、参观气象监测中心、旅行研学等形式,这些活动形式都是知识呈现得多,实践活动得少,聚焦创新能力提升的针对性也不强。学生去一次就没有去下一次的欲望。应借鉴外省市经验,将社会教育资源很好的与教育联系起来,基于现有资源补充学生实践活动类内容。发挥专业人员从知识到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专业引领,让社会教育资源服务于创新教育,真正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

  总而言之,课程建设是实施创新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三个层面的课程建设只有系统的思考,形成具有合力的顶层设计,才能环环相扣,持续发展。

 

  以成长故事为评价方式促进创新素养的提升

  银川市第一幼儿园园长 张 欣(幼儿园代表)

  “成长故事”是我园在实施创新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创新出的一种儿童形成性评价手段,是一套与我国目前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和创新素养要求相吻合的评价体系。

  幼儿的思维和身心特点决定了必须以游戏为主要手段对其进行教育。以前,在大多数情况下游戏并没有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我园也曾经在处理游戏与课程、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时,存在着孤立和隔离的倾向。

  因此,我们开始将游戏理念、游戏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去,开始了“课程游戏化”和“游戏课程化”的探索,提出了“扬长”的教育理念,教师将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孩子,教师走进儿童的世界,发现幼儿的“成长点”和“闪光点”,带着欣赏的眼光观察幼儿成长中的点滴进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和反思,识别蕴含其中的幼儿的兴趣点和学习品质,这就是我们变革儿童评价方式的“成长故事”,实际上是对儿童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文字资料。

  “成长故事”在我园的实践经历了试点先行、多措并举、教师家长齐动员三个阶段。我们确定了成长故事的四个关键结构:背景信息、活动记录、专业识别、支持策略。在小、中、大班部各开设了一个“成长故事”试点班,生成了《沙水游戏探索》《爷爷一定有办法》等第一批优秀的成长故事。此外,还依托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媒介,利用下班时间开展了《活教育》《家庭教育》《发现儿童的力量》等著作的共读活动,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成长故事专栏,鼓励教师和家长投稿,使“扬长”的观念深入人心,促使教师由最初的活动组织者,转变为幼儿行为的观察者、将原本游离于幼儿园教育之外的家长由“观望者”转向了“参与者”。

  我们还不断改进成长故事的书写模式,推出“成长微故事”,用100字以内的文字辅以图片或者幼儿的绘画,建立“成长微故事”档案,每学期为每位幼儿至少撰写3篇成长微故事并及时与幼儿、家长进行分享。目前,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分类结集,形成了银川一幼《户外游戏成长故事集》《幼儿成长微故事集》《教师成长故事集》《区域游戏成长故事集》《家长成长故事集》等纸质成果。

  这项创新开展以来,幼儿、教师、家长创新素养全面提升成效显著。教师的教学视角得以转变,逐渐成为创新环境的创设者,真正帮助教师实现了打破惯性思维,理解儿童所思所想的目标。幼儿的学习方式得以转变,逐渐成为创新活动的发起者,宽松的探索环境和高质量的自主活动使得幼儿游戏和学习的权利被充分尊重,好奇心和探索欲被精心呵护,创意思维、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自信心得以不断提高。家长教育理念得以转变,逐渐成为创新行为的支持者,记录的过程就是参与幼儿教育的过程,家长们切实变成了幼儿创新行为的支持者。

  虽然,我园的成长故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需要高校的定点支持,建立深入合作关系,将创新教育的思考予以升华。二是教师需要进一步培训,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仍需更新,一线教师需要借助更多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活动来拓宽眼界、提升能力。三是游戏环境还需进一步改进。四是经验推广的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缺乏一定的推广平台,创新成果的整理和发行也存在一些困难。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 马 敏 见习记者 杨丰华 整理)

  【来源】: 华兴时报
【作者】:
分享到:
 
通知公告
· 关于印发十一届自治区政协专门...
· 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关于自治区政...
· 关于召开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一次...
· 关于征集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一次...
· 关于推荐列席自治区政协十一届...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夏回族...